青椒的栽培技术与茄子基本相似,在北京地区如果能根据大椒本身的特性和当地的气候特点,采取相应的栽培管理措施,达到青椒的高产多收是不困难的。
1,培育壮苗:
培育适龄壮苗,是青椒丰产稳产的基础,不仅有利于早熟,且能促进发秧、减轻病毒病的危害。北京近郊区的青椒育苗,采用老式风障阳畦的单位已为数不多,基本上普及了加温温室育苗,温室和改良阳畦分苗,一般在12月中下旬到1月中下旬播种,4月中下旬定植,苗龄为90-120天,通过认真管理达到定植时的壮苗标准,即幼苗株高25-30厘米,茎粗约0.4厘米左右,叶数达12-14片,叶片大而肥厚,色泽深绿具有光泽,带花壹无病虫,根多色白而粗。
这两年采用地热线加温温床育苗的单位有所发展,管理技术得当,也能较好的培育出壮苗,省工低成本是其养苗特点,苗龄60天左右。育苗过程中,应首先保证播种后能够整齐一致的出苗。生产当中,往往因出苗时间过长且不能达到整齐一致的要求,主要是种子质量较差、出芽不整齐,覆土不均匀或过厚、土温低等造成的,所以在进行浸种时要进行水选,淘汰不充实的种子,最好做一下发芽率试验,温水浸种时间为12-18小时,并放在30C左右的温度下催芽。播种要尽量选择晴天,播后均匀覆土0.5-1厘米,保证出苗期间土温不低于17-18℃.
青椒根系弱,发根较缓慢,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,促秧苗根系发达,若苗龄长而根系差,幼苗就会老化,不但不能早熟,产量也不会高。为培育健壮的幼苗及植株根系,要求有通透性良好的肥沃床土,床土总孔隙度不应低于60%、容重大于或接近于1,速效N含量50-100ppm,速效P含量在60ppm以上并有充足的K素含量。为培育根系的良好发育,苗期以一次分苗为宜,保持苗距8-10厘米见方,每穴1-2株。育苗前期和中期以促为主,促中有控,到定植前10-15天,要逐渐对幼苗进行锻炼,炼苗以低温锻炼为主,适当控制水分,以幼苗能适应定植地块的环境为好。
2·整地施肥:
青椒栽培要求地势高燥的肥沃壤土或沙壤土地块,其生长期间对土壤的营养条件要求严格,在中等以上肥力的土地种植方可丰产。并以重施基肥、早期追肥效果明显。因此要选择能灌能排的壤土或沙质壤土适时进行施肥整地,定植前翻地7-8寸深,施入充足的基肥,可采用撒施与沟施相结合,每亩施优质厩肥与大粪的混合肥万斤以上,加过磷酸钙60--100斤左右,以达到既有长效又发小苗、促进根系发育与开花结果的目的。定植前整地要做好排灌系统,以短灌短排为好,使土壤湿度均匀,沟沟相通,雨后田间不积水,防止涝害。为方便排水和培土护根,多采用垄作。
3,定植与密度:
适期定植,促进早发根早发苗是丰产的主要关键,定植期大致同于茄子,若定植过早,土温不足,反而影响根系发育及植株生长。若定植期过晚,病毒病越重,产量也愈低.定植前要开沟晒土。并夹设风障,有条件可进行短期覆盖,对发根效果都很明显,辣椒根系分布较浅,最好采用浅沟定植,定植时浅覆土,以后逐渐培土成垄,既可保护根系,又有利于提高地温。
青椒株形比较紧凑,各地试验均已证明,青椒密植增产的潜力较大,与茄子一样,单位面积的结果数是决定产量的因素。近几年来,北京近郊区在目前生产水平和推广应用的品种情况下,种植密度以4-6干墩为宜,每墩两株,即8-12千株为合适。在该范围之间,一般情况下表现为随密度增加而产量提高,低于或高于范围的下限与上限时,产盘都不理想。
合理密植还要考虑到地力基础与有机肥数量、质量问题,在中等以上肥力、,田间管理及时的地块和保护地等栽培条件下均有利于培养高大植株,因此种植密度在上述范围内宜偏稀栽培,否则密度宜偏密栽培。当前京郊多采用大垄单行密植,大小垄相伺密植和大垄双行密植方式,据北京市农科院蔬菜所试验,大垄双行剪枝密植,增产效果显著,各期产量都高于对照。采用大小垄相间密植的株行距为3尺双行,大行距1.6-1.8,小行距1.4-1.2尺,穴距0.8-1尺。
4,田间管理:
青椒有喜温,喜肥与喜润的特性,同时又有不抗高温与低温,不耐浓肥和忌水涝及干旱的一面,在栽培田间管理上必须依其生长规律和特性,进行细致的田间各项技术管理才能获高产。
青椒的田间管理,还取决于是否进行恋秋栽培,恋秋栽培的青椒是指夏末不拉秧,一直持续到初霜前拉秧栽培而言,此间以防干早高温和多雨为主,达到多采椒保淡季供应的目的。在北京地区,作为春夏恋秋栽培青椒,在定植后要促根发秧,盛果期要促秧攻果,后期要保秧延后。而非恋秋栽培的主要是抓好定植后和盛果期前段的管理即可。其管理技术如下
前期管理:定植后至6月上旬。这一阶段北京的气温是适宜青椒生长的,但晚春的霜害和风害有时会给生产带来严重损失,因此在定植之后,考虑到地温尚低,青椒根系少而弱的特点,要少浇水,要做到及时多次中耕松土,以增温保摘,促进喷根缓苗,缓苗水要追施人类尿,每亩约2000斤。即是说定植后要以促根发秧为主,在尽快长成强壮茂盛的植株同时;力争早结果,浇水要视天气与植株生长情况,沙壤土可10天左右浇一水,粘土要时间长些,切忌以水代锄或大水漫灌,防止土壤含水量高、地温回升缓慢,植株不发根造成壮苗变黄弱苗而抑制生长,浇水后一定要坚持中耕松土。
当门椒长到一定大小后,植株即转入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同时进行的时期,此时要立即停止中耕松土蹲苗,给以肥水。当5月底6月初门椒采收时,对椒与四门斗正迅速膨大,4-8层果也相继开花座果进入结果盛期,应及时追肥浇水,经常保持土壤湿润,攻秧保果,防止赘秧早衰和徒长落果,及时采摘门椒,追肥以粪稀、麻渣、饼肥等有机肥或复合肥为宜,追施速效氮肥要注意少量多次,调节好生长关系,北京作为恋秋栽培的青椒一定力争到6月10-15日高温多雨到来之前,恋秋青椒植株群体高度达50厘米以上,叶面积指数为8,基本上枝叶封垄,没有被阳光直射的裸露区。
中期管理:从6月中旬到8月中旬。在管理上主要是促多结果,并做好保秧越夏。6月中旬至8月中旬,北京气候特点是由高温干旱转向高温多雨,而青椒正处于结果盛期,同时也是病虫害多发期。据北京农大园艺系1983年实际测量分析,青椒能否获得丰产,6月中旬是时间上的转折点,从中旬开始,植株叶面积、高度、光合产物由缓慢增长转入停止增长,植株的总干物重由6月下旬至8月上旬几乎不增长。所以该期管理要因情而异,干旱高温要保证浇水,连续晴天要做到5-7天左右浇一水,在早晚进行,并隔水追施速效氮肥,经常保持土壤湿润,近几年从生产上看,凡是高温干旱的地块,秧棵小病多果实少。在高温多雨的情况下,要做好排涝和防病工作,力争到8月中旬不死秧、不发病,植株的生长发育不停止,为第二次结果期打下基础。
后期管理:以8月中旬到初箱前拉秧,从9月中旬开始气温逐渐下降而秋高气爽,是青椒的第二次采收高峰期。该阶段的管理是要促进植株尽早恢复生长势和早结果多收获,坚持提前追肥浇水,追肥以类稀或速效氮肥2-8次为宜。近郊区近两年来的生产实践表明,在7月底之前,大椒长势好,亩产量高达在8千斤以上的地块,若注意8月中旬后浇水追肥的,8,9月每月每亩均可收椒在1千斤以上,而不注意浇水追肥的,8、9月后期产量大幅度下降。
5·综合防治病虫害:
影响青椒丰产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三虫一病,即蚜虫、烟青虫(包括棉铃虫)、茶黄靖和大椒病毒病。蚜虫不仅自身危害青椒,而且还是病毒病的主要传播媒介,因此自幼苗期开始就要用药防治,尤其在定植后至8月上中旬,一定要作为重点防治时期,可用漠氰菊酶、氧化乐果喷治,喷药一定要喷匀喷到。6月初和7月上旬,一二代烟青虫和棉铃虫危害的时期,在加强田间调查情况下,用敌百虫1000倍液或锌烷磷2000倍液喷雾,将其消灭在二龄幼虫之前,茶黄辅主要在7月至9月危害,严重发生时对产量有影响。在危害期要做到10多天防治一次,可用20%的三氰杀蜡醉乳剂1000-1500倍液防治。打药要做到连打2-3次。
病毒病是危害青椒的重要病害,一般6月中旬开始出现病状危害,特别在高温干旱年份,往往导致此病严重发生而减产。防治上需采用综合措施,培育壮苗,加强定植后田间管理,高温干旱要保持土壤经常湿润,也可用高秧作物与之间作遮药来抑制毒病的发生和发展。此外生产田不要重茬,管理上少伤叶,并在6月上旬开始,每亩每次喷葡萄糖一斤,最好结合磷酸二氢钾共同使用,对于壮株控病和增产均有一定的作用。
6,适时采收:
青椒是以嫩果作为产品的,一般当果实充分肥大,皮色转浓,果皮坚实而有光泽时采收。但门椒要适当提早采收,以防赘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