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些年来讲,西藏地区大力发展冬小麦种植工作,为了能够全面推动冬小麦种植业的发展,需要不断加深冬小麦栽培技术分析,保障整体的生产管理质量。基于此,本文重点探究西藏冬小麦栽培技术要点,旨在提高冬小麦产量。
1. 抓好播种质量
选种备种工作必须要做好,在播种前需要对种子进行人工、机械选种,将病粒、碎粒、草籽等杂物筛选出来。将种子暴晒2-3天之后要结束种子的休眠期,提高种子的发展率。在品种选择上需要以本地品种为主,如山冬7号等。适当的早播,结合西藏地区的自然条件,可以在10月6日到10月16日之间播种。控制好播种量,每亩地播种在17.5kg-20kg种子量范围之间。
前期施肥(播种前)主要以有机肥、农家肥为主,每亩地施肥2000kg,充分利用腐熟肥。每亩地施加磷酸二铵5kg,如果没有施加基肥,则每亩地施加磷酸二铵量为10-15kg。有机肥施加量要适中,并根据墒情实际情况适当的追肥。建议施加氮磷钾肥、尿素等。在返青期、拔节期每亩地施加尿素5kg,氯化钾施加底肥(一次性施加)。用40%尿素作为底肥、60%作为尿素作为追肥。在机械播种过程中,种子中要拌二胺5kg,一起下种。
播种尽可能采用机械播种方法,播种质量和整地、种子、底墒质量有着直接联系,同时也与播种方式、深浅有着很大的联系。合理进行密植、提高播种质量,可以保障基本苗的构成合理群体,基本苗要保证20-25万/亩、最高茎糵数为40-50万株/亩,穗数为25-32万/亩,穗粒数为32-40粒,千粒重为45-50g。
2. 地块处理
在整地过程中,主要以精细整地方法为主,如果是粗放整地,会导致种子露出或深埋,降低了出苗率和最终产量。播种前需要随耕随耙,将土块打碎,保证土壤疏松。在播种之后将地块耙平,田畦大小要适中,并均匀灌溉。整地效果需要足够平整、土壤松弛、土块打碎、墒情良好。如果杂草较多需要翻耕,待到小麦出苗之后要确保杂草不会抢占土壤肥料,施肥深度通常在18-24cm为宜。
3. 田间管理
3.1越冬管理
保障小麦苗健康成长,在出苗之后要第一时间查苗,发现有缺苗断垄的情况,需要第一时间补种、补苗,确保具备足够“有效苗”。待到麦田有4片叶子时,底墒不足的旱田需要进行浇水(苗期水),其余非干旱地块不需要浇水,只浇足“越冬水”即可。越冬水浇灌需要正确掌握时期,主要是在“夜冻午消”期间浇水,土壤化冻之后中午浇水,贯彻“小水慢灌”理念,保证浇足浇透,当天确保水分能够渗入到土壤内,并且没有积水。
做好冬季麦田镇压工作,镇压时间通常在地块封冻之后,麦田经历了一次冻、化,地表面上有一层化土时进行。对于西藏地区来说,通常是在2月初到返青之前进行镇压,但结合实际经验可知,早压效果要好于晚压。镇压时要选择晴天的中午、下午,如果早晚霜冻则不得镇压。同时,很多农民习惯农、畜牧同时管理,这就需要做好牲畜管理工作,采用有网围栏隔离牲畜,如果在出苗期间牲畜管理不严格,则牲畜会毁害大量苗,直接造成小麦减产,所以要防止在出苗期间牲畜啃苗。
3.2早春管理
在返青时节需要施加返青肥,返青肥实际宜早不宜晚。通常是在3月底到4月中旬施加返青肥。返青水灌溉通常是在春生露尖,也就是在麦苗主茎叶生长到l-2cm,麦苗从灰绿色变成嫩绿色时,此时土壤已经解冻,因此可以灌浇返青水。返青水灌溉顺序为,先壮苗块、再弱田块、最后旺苗块;先阳坡后阴坡;先沙质土后粘土。根据土壤实际情况施加尿素5-10kg。如果海拔较高的地块,返青水浇灌需要结合天气,如果气温下降较大,则要适当的推迟浇灌。
3.3中期管理
中期管理主要是在小麦拔节到抽穗阶段。拔节之后小麦生长速度非常快,所需肥料量较多,田间管理要有利于促根、蘖成穗、促进大穗,保证田块中具有足够量的穗数。茎秆第一间伸长时需要结合浇水施加尿素5-10kg,后期管理需要控制水肥量。
3.4虫害防治
返青时病虫害防治中,主要包括麦红蜘蛛、麦蚜虫防治,要根据虫害发生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防治。可以采用溴氰菊酯150ml兑水50kg,加入到喷雾器中防治,每亩地通常需要喷洒5个喷雾器量。也可以结合返青水进行统一防治,采用浓度为3%的地虫杀星3-5kg进行喷洒防治即可。此外,在麦苗没有封垅时,需要深耕将杂草铲除。同时,生长到中期是麦蚜虫生长高峰期,需要第一时间检查虫害,及时防治。
结束语
综上所述,随着西藏种植业不断发展,近些年当地小麦种植业也在飞速发展,通过加强西藏地区小麦栽培技术研究,为当地农民提供了更加科学的种植方案,有效促进了小麦产量增收。在冬小麦种植中,需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,保障播种质量,做好田间管理工作,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冬小麦高产,提高当地农业经济效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