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乡创业干点啥?
养猪?养鸡?
高档点的,养野猪?跑山鸡?
那你听说过回去创业种水稻的么?
其他不说,你想想千百年来,中国农民就在那一亩三分地,精耕细作,24个节气该种啥那绝对是门清儿。
返乡创业不搞其他,就回去想种水稻,还想盈利?难,那是真的难。
但四川省南充的这群新农人,种田种出了新高度。
工厂“孵”秧苗
4月初,南充市顺庆区李家镇李花村,漫山的油菜花刚刚谢幕。
对当了几十年农民的村支书李启章来说,以前在这个时候,意味着新一年的育秧得抓紧时间了。
而今年,他却不那么着急,因为就在离村子不远的地方,一座占地面积6987平方米的育秧工厂已经开始运行,这是南充市顺庆区现代粮油产业园区智能化育秧中心。
今年,村上提前统计了全村需要的秧苗数量,一共150亩秧苗,准备从育秧工厂集中购买,总价近4万元。
近年来,育秧工厂作为一种新型的集中育秧模式,工厂通过产业集约化、规模化、智能化等手段,提升了育秧效率和质量,一座育秧工厂可为上万亩田地提供秧苗。
一人能管500亩
“温度27.8摄氏度、湿度87%、光照强度1153lux、二氧化碳浓度440ppm,数据全部正常。”这些参数决定着育秧能否成功。
不同于传统的田间育秧,“工厂”里的秧苗全都长在层层叠叠的育秧盘内。此前,这些育秧盘已经经过了摆盘、撒土、浇水、撒种、盖土等流水线作业,来到这里经过几天“暗化”,就能破土发芽。
“厂棚内可随时调节温度、湿度、光照以及旋转的方式,保证每一个秧盘吸收的光、热、水,均匀、适度。”检查完参数,点击一下操作面板,灌溉随即完成。
“经过25天左右的时间,秧苗长至十七八厘米,就可以送往农田用插秧机栽种。”工作人员李海洋介绍说,智能模式下一个人就能管理500亩左右的水稻用苗。
目前,南充顺庆这个育秧中心已经接到了5万亩左右的秧苗订单。他们大都是周边种植大户和集体。
智慧农业前景广阔道路漫长
“如果用好了这种模式,真正育出适宜于机插的高质量秧苗,水稻产量相比于人工育秧,可以增产5%以上。”四川水稻栽培专家任万军说。
科技加农业,碰撞出了新的火花,凝结了智慧农业的硕果。
而育秧工厂的出现,也意味着手工育秧时代的结束。
从此种田不沾泥,也不用看天育苗。这对整个四川稻区来说,育秧工厂瞄准的是集约化、现代化、智慧化的农业生产前景。
但这种模式仍存在一定的困难,技术门槛不低,投入较高。再加上川内弱光寡照高湿的气候条件,投产后极有可能出现育苗质量差的问题。而这也将阻碍工厂的进一步发展。
“秧好一半粮”,很明显,现在育秧工厂如何做到“秧好”还有短板,而且需要攻克的也不仅是技术关,更有产业面临的现实难题。
新农人,“新”在何处?
在垄田尚品看来,那是新理念、新技术和传统农村经济碰撞下诞生的新兴职业农民。
对于新农人,你有什么见解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,分享你的宝贵建议。
本文部分图文综合网络整编,侵删。